About Alice|愛麗絲之書:Pat Andrea的奇境筆記|英法雙語
- Regular price
- NT$ 1,490.00
- Sale price
- NT$ 1,490.00
- Regular price
-
NT$ 0.00
分享
Pat Andrea
2025 / 精裝 / 128 pages / 25 x 29 cm
在這本名為《About Alice》的作品中,荷蘭畫家 Pat Andrea 帶我們回到那個「一敲門即踏入異境」的瞬間,當藝術家敲響 Lewis Carroll 的奇境之門,也同時開啟了自己的創作密室。書中收錄了來自他為《愛麗絲幻遊奇境》與《鏡中奇遇記》所創作的三本素描手記中精選的圖像,橫跨六百多頁,展現他從研究階段一路延伸至四十八幅最終繪畫的整個思考脈絡。
Andrea 出生於 1942 年的荷蘭海牙,他成長在藝術世家:父親為畫家 Kees Andrea,母親為插畫師 Metty Naezer。從 1960 年至 1965 年,他在海牙皇家美術學院研習,師承 Co Westerik。他於 1970 年代初與 Walter Nobbe、Peter Blokhuis 共同成立 ABN 群體,亦即荷蘭「新海牙學派」。
他的作品從具體描繪轉向富象徵、夢境與潛意識交錯的視域:他運用拉長或縮減的人物比例、大腦袋、纖細肢體、異形組構,試圖在「形體」與「想像」之間找一個漏光的縫隙。他曾旅居阿根廷,又在巴黎、海牙兩地工作,這段拉丁美洲的經驗為他的畫面注入鮮明的色彩與張力。
當我們看到書中那些鋪排甚密的素描頁、構圖草圖與最終繪畫,我們正置身於藝術家「研究」的現場。他敲開文字經典的門扉,帶入自己對於 Carroll 的反覆咀嚼:文字的矛盾、情境的反轉、荒誕與幽默的邊緣。正如書中所寫:「藝術家就像爵士音樂家,在這邊即興演出」,Andrea 將文字中散落的荒謬與遊戲感,轉換為畫面排列、人物動作、色彩秩序。
在這些草圖中,我們見到某些構想被保留,某些被捨棄;我們也見到不同草圖的元素在最終畫面匯流。這樣的觀察過程,不只是視覺上的饗宴,更是理解「創作決定」的微觀解剖。為何這條線保留,那條線被省略;為何這個姿勢改變,那個空間壓縮?在書中,Andrea 將這些變化赤裸呈現,讀者得以窺見「可能性仍在」之時的創作場域。
Carroll 的文字自 1865 年起便開啟一場語言與邏輯的迷宮遊戲:門變小、兔子急、床成隧道、看鏡子剛變另一面。Andrea 不簡單地「畫出」Alice 的冒險,而是在畫裡與文字對話、重構,讓我們觀察他如何「將可能性釋放」,這是一場圖像對話,也是一場時間與空間的漂移。他選擇讓頭部放大、腳變細、肢體似乎凝滯又似乎有動力,彷彿在畫布上演一場無聲的變奏。這些變形不是為了怪異,而為了讓「瞬間正在改變之時」浮現。
如果你對書的物質、構成、手稿與決定感興趣,這本書便是一塊極佳樣本。它不是只是畫集,而是一部「創作的縮影」:草圖、構圖、最終畫面並列,使你得以穿梭於作者與原典間,穿梭於思考與實踐間。它也展示了 Andrea 在探索繪畫力量時對於「線條」的熱情:他認為線條創造的世界,比攝影所見更能夠揭示「隱秘意義」。這使得整本書不僅是視覺饗宴,也是一場探索「圖像如何思考」的旅程。
對於喜愛圖像書、插畫、前期創作手稿、或對於經典文本被新世代藝術詮釋感興趣的讀者而言,《About Alice》提供一種少見的深度觀看方式。它讓你知道:每一幅畫都不是突兀而來,而是從一頁頁草圖、一遍遍思考中,逐漸凝結。而你,此刻正站在草圖與畫面之間的那道縫隙,看見了未被選擇的線條,也看見了作者選擇了什麼。
當我們翻開這樣一本書,是與一位藝術家一同輕敲奇境之門,走進那條「如果」與「因此」交錯的通道。辦一杯熱茶,安靜閱讀,讓畫中的 Alice 帶你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旅程。
Order guide ● Overseas order● Pre-order
▎本檔選書焦點: